乘风破浪 心向深海——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杨德军
冯友兰先生认为子学时代就是从孔子到淮南子的这样一个时代。
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齐他治他平他。其他所有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变理所当然地是各自文明自身发展的结果,绝对不是机械模仿西方的产物。
这一比较优势,针对其他论及儒家这一核心命题的现代思想家来说同样能够成立。政教之争对教权的世俗化规训,政教之争对王权的制度化驯服,构成双剑论引导的政权与教权竞争同时塑造权力的两个界面。参见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作者给俄文版的序,1-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易》经备明内圣之道,而外王赅焉。可见,一方面,诸子百家都在内圣外王之学中汲取营养。
不少论者同意,这一命题已经构成儒家是否儒家的判断标准。其说具在《易》、《春秋》二经。从理论论证上看,良知的自我坎陷引发的歧义,证明其理论认受性程度不高。
这不是一种内涵褒贬的说辞,仅仅是一种事实陈述。从政治实践上看,内圣与外王的分流而为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的定势。(23)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中,有论者引用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的说法,将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归于一种原始思维。进入 任剑涛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内圣 外王 现代儒学 。
昔吾夫子之学,内圣外王。原因在于,在诸社会要素中,政治与宗教的疏离更早,距离更大。
在上帝与现实物质世界之间,西方哲学的康德命题完全呈现出现代的精神意向:此岸与彼岸相对而在,人类致力于对此岸世界的理性辨析,而对彼岸世界保持礼敬的态度,两者相安无事。三是将内圣外王视为可以作分别观的理念,从而给出了阐释内圣外王的方便进路。更为重要的是,科学的强势崛起,完全改写了人们的世界认知——不仅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来源不再是上帝,而且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和重塑能力也因之呈现出来。⑦这就不仅将儒家元典以内圣外王主旨区分出了主次有别的不同层次,而且将内圣外王所依托的经典及其宗旨之贯通关系明确地突出出来了。
二是因为中国文化实在是缺少了一环。这是来自于《庄子·天下》的一个命题。其实这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模仿而已,因为作为比较对象的西方,早已潜蛰在儒学试图证成的目标之中了。达成一致,需要修己之功以个体形式呈现公共生活中的自治效能,而治人之功以公共形式呈现民主生活中的法治功能。
人们从各自的视角对这一理论或直接或间接进行诠释,相关评论很多。尽管它可能反映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特质,也可能作为儒家回应现代挑战的进路,但这一命题的复杂含义还需要加以揭示,人们才能循此路径去充分理解它的含义,不至于让它成为一个干瘪无物的思想史命题。
其学问最高目的,可以《庄子》‘内圣外王一语括之。二、坎陷说与内圣外王证成僵局 熊十力对内圣外王的推崇,得到熊门弟子的自觉认同和有力论证。
因此,现代儒学建构总是展现出优先区分与西方不同的儒家现代,然后同样可以实现西方式现代目标的论说进路。在熊十力一系儒家那里,内圣外王是判断一个思想家是否属于儒家的基本标准。这是儒学无法完成的现代使命。二是将内圣外王视为儒家独会心门的发明,凸显诸家对之完全相隔的思想境界差异。导致这样的结果,原因有三:一者,是因为牟氏论说在经验上必定难以验证。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是各人以已修之身去齐他治他平他。
但完全否认政治与宗教作为现代社会两种要素的分离,恐怕也无法解释清楚两者何以分立。从前者看,与上帝先定一切的神造世界观根本不同,现代西方哲学不管是经验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主张疏离上帝、着紧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更为关键的是,不是去儒家传统中尽力离析现代性这类形式上与现代亲和的思想遗产,而是在现代转向的基点上,对儒家传统自觉加以损益:损的是政治与道德两种要素的直接贯通,益的是政治与道德各入其轨。①这段话对人们理解内圣外王的原初所指非常关键。
因此,双方不得不接受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磨合建制:一方面,一方努力限制另一方,甚至试图吃掉另一方,不过这是绝对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双方各有其社会依托和建制基础,控制与反控制的均衡状态很难彻底打破。为什么在现代以前的儒家,没有如此鲜明地强调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体系中的极端重要性呢?原因很简单,古代儒家在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圣外王氛围中实践着这一理念。
一旦这样的实践模式被掌握最高统治权的人所利用,成为统治工具,儒家之成为权力的工具就势不可免,进而成为极权的工具也就在意料之中。比之于梁启超用修己治人与内圣外王两者关联起来做出的相关概括,主旨更为鲜明,概括更为简练。自觉认同,表现在熊门弟子对乃师的儒家之为儒家的内圣外王判准的虔心认取。另一方面,裂变后的各家相比而言,内圣外王不是道家之学的称谓,而是儒家之学的别名。
否则,儒家就很难在判教的基础上,稳住久已松动的阵脚,并且为儒家聚集现代资源。两者一方面相安无事、各行其道。
前者是一种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的个体功夫,后者是一种处在公共世界中的成员之间就修身发生的互动。事实上,唯有承认社会诸要素高度分流的现代结构,那才是一种真正承接现代的恰切进路。
而国家权力直接受制于权力分立制衡设计的同时,受制于社会领域的德性氛围压力。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
另一方面,也证明内圣外王如何作为儒学的核心命题还在未定之天,需要人们整合相关论证,才足以真正成为儒学现代转向的核心驱动力。因为道德的修己无法自然通向限权思维和权力制衡机制,而哲学王的治理绝对超越法治的限制与众人的意愿。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冒犯,就在于对不容置疑的儒家价值信念持守者而言,任何试图怀疑修己治人、内圣外王内在关联的人,就是对儒家的大不敬,只能强烈谴责。
反倒是作为后起现代国家的中国,在一种中体西用精神的驱动下,乐意接纳现代西方文明。但梁启超对之并无系统论述,且乏跟随者继续阐释。
关 键 词:内圣 外王 道德 政治 现代儒学 Neisheng (inner moral cultivation perfection) Waiwang (outer wise political action kingliness) morality politics modern Confucianism 儒家始终面临一个何为儒家判准的问题,这让一切自称是儒家的人不得不承受是否儒家的划界压力。外王的间接形态也就呈现出来。
但缺乏西方现代参照的非西方社会,恐怕很难清楚现代之为现代的基本要领。他陈述的仍然只是一种逻辑可能性,逻辑可能性是无限的,但实践可能性受现实条件严格约束。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